Offers

再来人 | Offer战绩   |   案例中心

再来人 > Offer战绩 > 案例中心 > 正文

普高学姐教你如何通过选课轻松拿下藤校录取

高中国内某高中

       我主要分两部分来给大家分享申请经验。首先是我在高中的一些感悟和经验,还有就是申请季的一些经验分享。


       选课方面

       首先从校内开始。因为我是在普高念书,所以学校没有像IB或者A-Level这样的全球统一标准的考试。所以我的应对方法第一就是去选修学校难度最高的英语课,包括选了同一老师教授的不同课程,以及额外的研究项目,同时积极参加这个老师组织的各种戏剧节活动。我觉得这是普高党一个比较重要的策略,因为当你没有像IB这种课程可以体现一个绝对的、全球化的学术成绩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选学校里面最难的课,这样可以让那个老师更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愿意挑战自己的人。第二点就是去尝试选修课。这一点可能跟申请相关不大,因为我选的很多选修课其实并没有出现在我的活动列表或者文书里面。比如我高一的时候选了一门定向越野,其实它也不是什么学术活动,但是它能让我体会到很多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其中就有一位是哥大就读的学生。通过这门运动,我也可以和很多人建立一种新的联系。所以我觉得对于学校有这样资源的同学来说,可以多去尝试一些选修课,包括像翱翔计划、英才计划这些可以让高中生进入大学做研究的机会,这些都非常好,大家可以积极的去争取。第三点就是要和老师积极沟通,因为在准备推荐信的时候,老师需要给你写一封独一无二的信,他/她就必须要知道你这个人是怎样特别的,所以在一切的条件之下,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要去和老师多多沟通,在课上积极表现。


       活动方面

       我的活动主要是围绕写作进行的。在高一的时候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在校刊也有做记者。高二的时候读了一些哲学和政治科学相关的书。然后去努力做了一些activism的事情,比如LGBT和女性权益活动。当时我其实是非常想读political science这方面的科目的,所以去考了一门相关的AP。但后来我觉得我可能还是比较偏向于读基础学科,所以在高二暑假的时候去上了斯坦福的人文夏校,然后包括在高中也有在学校组织人文类的社团,参加了一些作品的发表和翻译,也在学校做过一些哲学的科普讲座。所以总体来讲,我的形象就是以写作为出发点,以哲学和各种其他学科作为我的指导思想,努力去接近自己心里的一个正义的社会。活动方面,我觉得我的经历的可复制性其实并不高,但我们学校老师给我讲的一个故事很值得分享。有一个人,他每天都很饿,于是就去吃大饼。他吃了两个大饼还没有饱,于是又吃了两个,又吃了两个,他吃了六个还没有饱,他最后吃了第七个大饼,终于吃饱了。饱了之后他就拍着肚子说,早知道我就直接去吃这第七个大饼了。这个故事特别像我高中的一些想法。我刚上高一的时候,特别想直接为我的申请找一个主线,然后直接做下去。我尝试了包括模联、美式辩论、模拟法庭,甚至科学竞赛、航模设计竞赛等等。但其实这些比赛最后一个都没有被写进我的活动列表。我觉得就是要有这种勇于试错的精神,哪怕是从高二才开始找到自己的主线,其实也不晚,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多去尝试。正如老话所说,“君子不弃”,如果自己想尝试的话,一定要多尝试,而不要害怕失败。


       标化方面

       标化方面其实我没有太多的经验。我第一次考托福是在初三的时候,当时是想去考国际部,所以初三开学的时候就考了一次,是110分。当时觉得这个分还比较够用,于是就没有再考。一直等到高二开学的时候才考了第二次,是115分。虽然没有很高,但我觉得够用了,所以就没有再考。我的经验就是,如果你的托福没有达到一个一定的标准,就尽量不要开始SAT/ACT的备考,因为托福是一个比较基础的锻炼你的反应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考试。如果你托福都没有准备好,再去学SAT/ACT的话,可能会浪费你的考试机会。至于ACT,我的感触比较多,因为我也是从SAT开始准备而后转战的ACT。前面也提到我初三考的那次托福是110分,当时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于是高一的时候就去报了一次SAT,觉得自己应该也能一次就过,结果高一考出来只有1440分,很不理想,然后我也没有很努力的去刷题或者总结经验,高二的时候一边学课内一边学SAT,又考了几次都不理想,都是在1500分上下。所以我当时决定换ACT尝试一下。 我个人觉得ACT比较适合阅读速度快但不太精的同学尝试,因为SAT的考培主要是训练你对题目的处理能力,比如你看到一个类型的题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但ACT不用训练,因为它是练不出来的。如果你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文章看完,你就基本上能拿很高的阅读分数,它的题目非常简单,但相对来讲它就不太适合考培训练方式,只适合本来阅读速度就很快的同学直接去考。ACT在亚太地区是机考,北美地区是纸考,我是当时高二暑假去上夏校顺便考的一次ACT,就是一次出分了,拿了36分,这是满分。我觉得如果机会允许的话,最好还是去北美纸考,因为压分没有那么严重。而且这门考试最好的一点就是,它分为阅读、语法、科学推理和数学这四门分开的考试,每一门的满分都是36分,四门考试的平均分四舍五入向上取整,所以比如你四门考试的平均分是35.5,你最终还是可以拿到36分,我觉得这个非常值得。SAT II的话,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分享的,对于普高党来说,如果报考数理化的话,平时在学校学的内容肯定就够用了。我建议高二的六月份一次考过就可以了,就不用再焦虑这个事情了。当然,也会有同学想用SAT II来考小语种或者美国历史之类的科目,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你不是一个以文科为主线的人,就没有必要花时间考这个,因为SAT II美国历史的考点很细,基本是以背诵为主,非常占用时间,但是又没有很多知识性的输入,因为它只有选择题,没有简答题,主要就是靠背,我觉得没有太多必要去背这些东西。所以我的SAT II也只是考了数理化而已。另外像小语种,SAT II和AP的考点其实还不太一样。所以除非你很有自信,可以拿到700分以上的成绩,不然我也觉得没有必要考小语种的SAT II。而且因为今年疫情的影响,很多学校明确提出,它们不会去看SAT II的成绩,所以如果大家考这门考试觉得很费力,也没有必要强求一定要考到很高的分数。然后AP的话,我的门数并不多,因为我主要是以拓展兴趣为目的。比如高二的时候我想学political science,我就去选了AP的比较政治。这门考试其实很好过,因为并没有很多很难的题。我当时用的巴朗这本书进行备考,书中给了许多基本的知识,可以用它来入门,然后通过这一本书,去读很多这门学科的经典作品,这样的备考方式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我不是以背诵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学习知识为目的。所以我觉得如果没有太多的AP门数的压力的话,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冷僻小众的科目。当然也有一些科目例如AP心理学、AP人文地理,它其实知识点也不多,主要就是靠背诵,我觉得如果不是非常喜欢这几门科目,也没有必要花钱花时间去准备它。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当然不同的人的策略也是不一样的,只是供大家参考。


       选校方面

       说完了高中的一些大概的思想,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一些申请季中的比较具体的建议。首先是选校。第一点就是大家一定要抓住早申请的机会。今年据我观察,不知是否受到疫情的影响,不管是我们学校,我们地区,还是整个大陆的普高,录取的形势,整体来讲都是比去年要稍微差一些的。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定要重视早申请的机会。如果你很喜欢一个学校,就没有必要早申请盲目冲高。像比如说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这种学校,它就是ED的时候会录很多人,但RD的时候不怎么录人。所以大家有心仪的学校,建议直接早申。我本人早申请的时候就盲目冲高,觉得自己特别牛,就申了哈佛,但后来仔细思考以后发现自己其实完全不适合哈佛的环境,而且人家也不要我。如果我当时早申哥大,说不定能拿到financial aid,所以其实也挺后悔当时没有早申哥大。第二个就是加州系统要努力争取。加州系统的两个老大哥,UCB和UCLA,每年会给很多学生waitlist,也就是把学生放在候补名单上,拿到这个也不要灰心,拿我们学校举例,最后去到这两个学校的同学,可能一半都是后面转正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加州这个事情重视起来,它们比较重视硬实力,比如标化、AP等。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没有非常擅长写作,就努力把自己的学术成绩搞起来,我觉得去这两所学校也是非常不错的。第三点就是控制选校数量,像我基本就是三个档次,reach,match和safety,都只申了3-5所学校,我觉得这个量是比较合适的。哪怕是为了保险起见,申了很多很多所学校,会导致你每一所学校付出的平均精力下降,文书质量也因此下降,造成浪费申请费的结果。从选校的方法来说,如果你就是选择去学校官网看,不仅会看得很累,很花时间,最后你会发现信息都很类似,因为每所学校都会说自己很欢迎国际学生,它们非常自由,然后有很多海外学习的机会。对于选校,其实有几个核心问题需要考虑清楚,第一个就是课程设置的问题。美国大学经常会开设一个叫做核心课程的东西,也就是core curriculum,其中包括哥大、芝加哥都是比较有名的开设core的学校。它们会强制你,不管你是什么专业,都必须要和所有人一起上一些共同的课。而且大部分都是文史哲,就是强调写作。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喜欢这种读书方式的学生,你会很适合这种学校。但如果你是一个崇尚自由,或者比较偏向理科的学生,那你如果去了这些学校,可能会觉得生不如死。与此相对来讲,有些学校会特别宣扬自由的选课,比如宾大。我当时夏天的时候去宾大访校的时候,他们有一个info session,提到一个案例就是说有个学生在宾大的四年里转了大概4-5次专业,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宾大精神的体现。如果你是一个很自由的人,那你可能会很喜欢这种环境。但如果你是一个比较需要别人来指导你的人,你可能会觉得我四年换很多次专业都毕不了业,这样其实也很难过。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否喜欢core curriculum的设置。其次需要考虑的就是地理环境和校园氛围。比如加州的学校,像南加大,UCLA,就是有很多的社交活动,华人比较多,玩的也比较多。但比起来像CMU,和大部分的文理学院,都是在比较农村的地方。如果你性格安静的话当然很适合,如果你喜欢party的话那就不太适合了。最后就是学生去向。像大部分的大U,包括一些藤校,都是求职氛围很浓厚,他们会非常重视培养你的求职就业的能力。很多人从大二的时候就会开始实习,然后大四转正。相比之下,很多文理学院则是以继续教育为主要目的,很多人本科毕业之后会继续往上读研究生,或者PhD,这个也和你的个人规划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就是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并且适应的环境。


       推荐信方面

       其实我也知道,大部分中国的普高学校推荐信的信誉度是很低的,但是我认为推荐信是我的申请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且确实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一环。首先就是找最有信誉的老师,如果你们学校是某个大学的feeder school,比如我们高中每年都会出两个哥大,3-4个宾大,那我就知道肯定会有某个老师,他/她的推荐信会特别有分量,然后我就会去找他/她去写。在沟通过程中,因为他/她是我的英语老师,我就会把我高中英语课写过的一些论文,和我上课讲过的一些东西,给他整理成一个文档发给他/她。当我录取哥大之后,学校有个活动就是可以让你直接和你的招生官对话,当时我和我的招生官聊天的时候他/她就说,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她很喜欢我的写作风格,并且也看了我的推荐信,觉得我写得非常有意思。第二点就是推荐信中需要体现自己的相对优秀性,这一点可能比较模糊。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高中可能不是那种最有名的高中,或者说自己的高中每年没有出几个藤校,但是比如哈佛今年在大陆录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不知名的小学校,甚至是二线或者三线城市的学生,就说明他们看重的其实还是相对的优秀性,是你在自己的池子里能够用已有的资源做最大的努力,并且影响别人的这样一个特点,而不是说我有10个公司,8个NGO,9个title,这些我觉得其实没那么重要,还是要体现一个作为高中生该有的努力。因为毕竟大家都是高中生,而且大学每年会录取很多很多人,他们不会都按照一个标准来录人,而会录不同标准下不一样的优秀的人,但是虽然说标准不一样,但是你一定要做到在自己的标准之下是优秀的,而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最后就是一定要善用补充推荐信。在common app里是可以提交1-2封额外的推荐信的。像我,因为我的很多活动是和校外的一些学者,以及相关人士合作的,所以我就请了当时我认识的一位搞哲学的老师来写的推荐信,他/她写了我对哲学的探索、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活动的情况,我觉得这个推荐信也特别有必要,因为它是对我的整体形象的补充和升华。


       申请形象方面

       最后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关于整体的申请形象、活动列表和文书。这三个我觉得是很统一的一个事情。首先我觉得能够录到好学校的学生一定会有一个很统一的人设,但这个人设并不是人为设计的。我觉得可以去找你的朋友、同学、老师和家长去问,他们觉得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然后你需要去思考,他们对你的设想,和你对自己的预期是不是统一的,如果有区别,这个区别出在哪里。当你可以把这些概括为一句话的时候,把这句话记住,然后将它作为你所有材料的核心指导思想。这样的话,我觉得可以塑造一个别人能够记住的申请者。第二点就是要找适合自己的中介和合作方式。我之所以选择再来人是因为我比较喜欢中方导师加美方的文书导师的这种合作方式,我身边的朋友有人找了全美国的中介,好处就是特别地道,特别local,但是他们不太会给你提具体的建议,而是特别爱夸人。夸完你之后你又不知道该怎么改,这就非常让人不适应,而且还存在时差的问题。还有一种中介就是纯中国人开的,他们特别喜欢给你包装一个人设出来,但是给你一个人设之后你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而且这种中介本身对语言打磨能力没有很强。而再来人是一个结合了中方和外方优势的一个机构。我当时申请季的时候,我在家是写不出文书的,我就经常去再来人的办公室写。申请季的时候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可以写作,这就已经非常重要了。而且当时我可以随时找我的中方老师给我改我的列表和我的整体形象。每天晚上我写完一篇文书,我就可以发给我美国的导师,然后我就可以去睡觉,第二天起床的时候他/她就会给我改好,因为有时差的原因。这种方式我觉得特别的高效,而且很舒服。它既不会过分的限制你的主观意愿,也不会意见过于细致到你觉得没有必要,所以我觉得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且把自己的意愿反映给自己的顾问,这非常重要。第三点是合理分配自己的写作节奏。我就是一个反面例子。我在大概12月15号的时候知道自己被哈佛defer了,当时我还有两周的时间写RD的文书,但我还有十几个学校都还没有写,就非常恐慌,所以当时写得也非常屁滚尿流,非常的狼狈。所以大家如果能够规划的话,还是尽量分散一下写作的任务。比如你10月份交完早申了,可以花一个月的时间把加州和你想去的几所学校先写一下,然后12月再写另外一半,这样的话就不会太赶节奏。第四点还是前面反复提到的,相对优秀性。比如我见过的很多同学,特别喜欢在文书中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很绝对的形象,比如自己特别特别惨,比如自己特别特别强,我觉得这都没有必要,因为说实话大家都还是普通人,你需要做的是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然后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没有那么普通的事情。包括我自己的形象,可能大家觉得我是一个关心社会正义的愤怒青年的形象,但是其实我在写文书的时候,我主要的反思其实不只是我看到的那些不公平的事情,而是说我如何通过这些不公平来反思自己拥有的一些特权和一些偏差,以及我如何从这些事情中获得往前推进改变的勇气,以及我如何通过这些事情来感恩我已经拥有的一些条件。最后我的文书的态度其实是比较平和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写一篇大鸣大放大起大合的文书,因为其实招生官在看完一些比较激烈的文章之后,也想看到一些内心比较温暖比较平静的事情。所以如果你平时就不是一个比较drama的人,那也没有必要写很drama的文书,写得朴素、平和、有趣其实就够了。最后就是关于文书写作的具体建议,就是一定要寻求很具体的建议,不要让顾问告诉你,你应该体现你的leadership,你的inclusiveness,这些都完全没有意义,因为你也知道你要体现这些特质,但你不知道应该如何体现。当你有一个很好的提纲的时候,你就特别的有目的性的把自己的经历放进去。最后还有就是不要害怕信息不对称。因为很多这种中介、学长学姐的申请辅导项目就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我觉得毕竟你到大学之后还需要独立去做研究、找资料,那就不如利用申请季做一次锻炼,看看自己能不能独立的利用网络或者人脉关系,找到你想找到的信息或资源,不要把什么事情都想得一定需要付费解决,也不要认为别人知道的多是因为别人的中介比我强,重要的是你如何跟别人沟通,跟自己沟通。我觉得这些就是我本人在过去的申请季中的感受。


       最后一点嘱咐:一定要有试错的勇气,一定要有沟通的能力。这些东西不是申请季所独有的,而是要伴随你整个人生的。在可能的范围内挑战自己,不要害怕失败。

  点击查看更多再来人学员案例

相关推荐

定制属于自己的方案

提交成功

再来人福利:扫码进群,免费评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