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同学
陆本
GPA:3.3+
TOFEL:105+
GRE:325+
录取院校: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M.A. in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01
目标朦胧的状态下
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
我的专业方向是语言类专业。虽然一直都有留学意向,但对于去学习什么专业还是比较朦胧的。我的双学位是商科专业,但对于这个专业并不是那么感兴趣。也因为实在是学不懂这个专业的专业课,导致GPA被拉低很多。
大三上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去某加州系大学交换的项目。加州这个多元而友好的环境接纳了我。在那样的文化环境里,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审美都对我已有观念的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此期间,在和生活不断的互动与反馈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开始沉降,原来脑内繁杂与喧嚣的声音变得安静,心也慢慢变得有韧性。
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这些原来很模糊而浑浊的问题突然变得很清晰。
在大学期间,我好像从来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课的自由。于是,在交换的时候,我很任性的选了一门心理学的入门课(General Psychology)。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们的教授把很多课题都讲得非常有趣,每个章节都让我有新的启发,对生活与自然的规则有了新的理解,也是这门课让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因为男朋友是心理系的,我们经常就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讨论,学习变得很生动,很有趣。
然而那时候的我并不敢把心理学研究作为自己未来的学术方向。因为首先,我知道心理学对实验的要求很高,对数据统计能力的要求很高。
而我觉得自己的专业没有实验课,没有数据统计课,我对自己的申请并不自信。期间,我也读了很多社会学的作品,心里则暂时将社会学作为我的申请目标。
02
与再来人初相识
转专业最佳助力
回国后,我和再来人联系,制定了申请规划方案。一开始我的意愿申请方向是社会学。在我和再来人学术导师的brainstorm session过程中,他向我抛出了一系列专业方向问题,比如,我有哪些社会学学习的经历?对社会学目前是什么样的理解?对之后需要做哪些事是否有自己的规划?
同时,在考察我对社会学的理解的时候,他发现我其实自己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到底想要申请哪个方向,申请社会学方向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他觉得我思考的模式,尤其是归因方法是心理学的归因方法,我会思考与揣摩人的innate behavior,而不是宏观上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了解到我对申请心理学方向的畏惧之后,他告诉我,M.A.的申请就是为了转变专业方向而存在的,统计学科上面的短板不是我放弃这个方向的理由,与其放弃,不如找机会去补足。
并且他建议我再多去了解社会学和心理学,看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这一次两小时的谈话对我的方向转变影响很大,之后我也时常想起来,感觉是专业定位当中的fatal point.
于是,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大学的社会学实践项目,去当核图员。这份实习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是一次让人对中国社会的概念改观的经历。
我对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完成核图任务回来之后,我去某研究院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