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再来人  |   活动资讯  |   资讯中心  |   留学热点  |   正文

2年完成哈佛学业,29岁成为终身教授:明明可以“拼爹”却偏偏靠实力

30 Dec 2019 · 再来人

在一个成功者的人生履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诸多助力的因素:家庭的影响、导师的指引、伯乐的发掘、贵人的相助,但唯有你自己,才能最终决定你成为哪种人。

  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或者挥毫泼墨,或者施以工笔。

  先看一份简历:

  14岁,她获得纽约名牌高中的全额奖学金;

  17岁,她勇夺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

  21岁,她成为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

  26岁,她拿到了哈佛经济学博士学位。

  29岁,她成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宏观经济学终身教授。

  此外,她还获聘耶鲁、哈佛、加州伯克利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客座教授,同时兼任世界第二大奢侈品集团最年轻且唯一的中国董事。

  拥有这样一连串金光闪闪履历的人,叫金刻羽。

  在成功学的范本里,她被描述成励志的榜样:出身比你好,比你聪明,真的还比你努力。

  有人却不以为然,强调她的出身,远超对她努力的认可。

  在“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语境下,“阶层固化”的论调似乎颇得人心。

  但执着于一种成见时,我们也往往选择了刻意忽略一些真相背后的事实。

  1

  曹公在《红楼梦》中写贾宝玉“衔玉而诞”,但怎奈贵公子“顽劣异常,极恶读书”。

  作为前财政部副部长、前中金公司董事长、现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的女儿,金刻羽1983年出生时,并非“衔玉而诞”。

  那一年,金立群虽然在财政部工作,但还没有登上更高的舞台,他被业内人士称为“学者型的官员,是文人雅士,但他又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而不只是一介书生;他永远在向历史学习,却从不停止往前看;他是金融界的一位实践者,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以其广博的知识作为坚实的铺垫。”

  博学多才、视界高瞻的金立群给女儿起的名字深得中国古典文学精髓。金刻羽之名源于《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众所周知的“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就出自此篇,而金立群给女儿起的名字是比“阳春白雪”更超凡脱俗的音乐境界。

  在父亲浓郁文学情结的熏陶下和对英语的高度重视下,金刻羽还在人大附中念初中时就通读莎士比亚原著,莎翁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让她见识到了世界最高戏剧成就的灿烂和恢弘。

  初中毕业,金刻羽又到纽约的哈瑞斯曼高中继续攻读。

  赴美留学时,金刻羽只有14岁,“1997年的时候,高中留学生还不像现在这么多,我争取的原因是那种教育系统更适合我,能够给我更多的空间去思考问题,然后得到自己的观点,这比花很多的时间去研究试卷和攻破题目更适合我。”

  对自己的优势能清晰定位,更知道“有志者当效此生”的道理,于是,她克服了自己的怯懦,同时也战胜了小小年纪,却要孤身一人在异国求学的惶恐与寂寞。

  在英才荟萃的哈瑞斯曼高中,金刻羽仍是一马当先的佼佼者,当年以该高中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赴哈佛求学。

  这座被父亲特别欣赏的世界级高等学府,最初却让金刻羽难以适应:

  “哈佛这样的学校绝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它不会手拉手教给你这个,或者要求你去做那个,没有那么多的引导、辅导,但它有无穷多的机会和充足的空间,所以它适合特别有主动性、有想法的人。”

  有想法,不仅代表着思想的创造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要拥有足够强大的自控力。

  她的一些同学出于好奇去模仿成年人,为了能进酒吧喝酒都有假ID ,而她每逢周末的安排就是看书,拒绝随波逐流的结果就是养成了强大的自制能力和自律性。

  在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金刻羽浑然忘记了孤单,也没有沾染上任何恶习:“那时,我很难适应异域的文化和那里的环境。因此,我不得不掌握独处的秘诀,如何才能享受孤独——怎样快速适应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以及如何冷静地克服成见。”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弹琴成了她纾解压力,怡情养性的最佳方式。在学校走廊尽头,她坐在琴凳上,有时候一弹就是几个小时,这也让她养成了高度的专注力。

  在哈佛的时候,就读经济学专业的金刻羽爱好广泛,选读了很多专业之外的课程:语言、艺术、音乐、历史、人文、哲学……

  这些专业之外的书籍不仅让她的知识面和视野得到拓展,更多的是,带来境界和格局上的改变。

  譬如冯仑就很推崇对历史和哲学的学习:

  “如果一个人喜欢历史和哲学,心就会变得强大无比。

  因为历史讲永恒,时间上的永恒;而哲学讲无限,范围的无限。有了永恒和无限,别人无奈时,你就会释然;别人恐慌时,你就会勇敢;别人无知时,你就会清醒。”

  所以,无论是对哲学与历史的涉猎,还是对其他领域的延伸性阅读,并没有和专业产生冲突,博采众长,触类旁通,为她日后成为宏观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度浓缩的日程表里,金刻羽唯一的秘诀就是做每件事情时都专注于眼前。

  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避免了三心二意、一曝十寒带来的低效率和心浮气躁。

  2

  2009年,金刻羽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那一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权衡再三,审慎考虑之后,她选择了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专业实力很强,伦敦又是政治、商业和学术中心,所以我最后选择了伦敦。”

  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时,这名只有26岁的年轻教授经常被误认为是学生。一旦走进课堂,她青春洋溢的面孔与成熟大气的讲课风格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渊博而独到的见识,纵论各国经济学的现状和前景时所进行的深度剖析,不仅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更不乏前瞻性的预判。

  三年后,她在《金融时报》发表了《欧洲应向亚洲取经》的文章,建议欧洲各国学习亚洲务实的精神。

  此外,年纪轻轻,金刻羽的名字就早已出现在经济学界最有分量的《美国经济评论》上,她本人也是《经济研究评论》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在经济学领域,《美国经济评论》是每一位学者向往发表学术研究的最顶尖杂志,但该杂志的论文投稿接受率只有7%左右。迄今为止,金刻羽已经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2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独立作者。

  在最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有时难于上青天。从有创见性的观点的提出,到大量翔实、缜密数据的搜集整理,到严谨、充满思辨性和逻辑性过程的充分论证,然后反复修改,直至脱胎换骨,成为一篇经得起严苛推敲,被层层把关并审核通过的论文,这中间漫长的周期可能要高达五六年之久。

  没有对学术的高度热爱,没有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没有将板凳坐穿的巨大耐力,在世界经济学的最高端领域,很难分得“一杯羹”。

  当年,唐代诗人贾岛如此表达成诗之苦和完成后的喜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领域的极致收获,皆是极致付出。

  “说来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从未因性别而感觉到阻碍,也许有几个原因,最重要的是在专业里是要靠本事说话的,你写得好,你的文章就出版。”

  在国外的学术圈里,终身教授的光环帮不上什么忙,父亲的“荫蔽”也派不上任何用场,唯有你的实力和真本事才是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当一个人在专业竞争中只能去拼真本事时,就会摒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会贪图什么捷径。

  在行家眼里,金刻羽是少有的精通理论、数据和中国问题的女性宏观经济学家。相对于其他领域,在研究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家里面,宏观经济学家是相对稀缺的。

  但她却以自己罕见的专业造诣成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翘楚。

  3

  作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的金刻羽,因为所从事的研究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她入选了“2014年全球青年领袖”。而现在,在世界经济论坛、G7、G30等这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中,她代表中国发声。

  打开英文视频,常见她在彭博社、路透社、央视外语频道、CNBC、TED以及各大经济论坛的精彩演讲和采访连线,外语流畅自如、见解独树一帜。尽管出色的经历和才华使其一骑绝尘,但极其低调的她只在适当的场合绽放光芒。

  2018年,作为达沃斯的青年意见领袖,金刻羽向美国财长姆钦公开挑战。

  在达沃斯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议题讨论会上,美国财长姆钦认为“美元走弱有利于美国贸易”。

  金刻羽当场质疑姆钦的说法,认为美元作为一种储备货币应该具备稳定的特性。

  在与美国财长交锋的过程中,金刻羽立论鲜明,证据确凿,全程用英语侃侃而谈的她,从容不迫,却不乏犀利之见。

  那一刻,举重若轻、言之有物的金刻羽让整个世界都对一名年轻的经济学教授刮目相看。

  作为一名80后,她见证了中国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的巨变,敏锐地看到中国下一步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她提出中肯的建议:“现在我们更应以一种严谨的方式说服全世界,你为何不一样。”

  而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她积极主张:“为了维持不变,我们必须改变。”

留学问题免费答疑

提交成功

再来人福利:扫码进群,免费评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