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博士,毕业后,他们分别担任著名大学的教授、院长和美国白宫卫生部长助理等要职。
她被誉为“韩国首席妈妈”,她用自己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博士,毕业后,他们分别担任著名大学的教授、院长和美国白宫卫生部长助理等要职。
父亲——哈佛大学法学博士,1960年代韩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公使和驻联合国代表
母亲——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双料博士。曾任耶鲁大学教授,现任韩国东岩文化研究所所长
长女——哈佛毕业,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现任韩国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
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曾担任美国马萨诸塞州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现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二儿子——中学获得美国总统奖。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和麻省理工哲学博士
三儿子——哈佛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后又返回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之后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首位韩裔客座教授。现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克林顿执政期间曾出任美国助理国务卿,主管人权事务
二女儿——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临床法客座教授,是耶鲁大学聘请的首位非白人女性客座教授
小儿子——哈佛大学社会系毕业后,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得了美术学领域的最高学位——MFA(艺术硕士)
这一家子的学霸,是不是你也感到了震惊,创造奇迹的全惠星女士,成为全球妈妈的典范。
《纽约时报》评论她的家庭:“这个成功的家庭,可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华尔街日报》把她的孩子称作“震撼华盛顿特区的第二代韩裔权利精英兄弟”。
他们还是美国教育部选择的“亚裔美国人家庭教育研究对象”。
今天就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全惠星。
她就是韩国的全惠星博士,前任耶鲁大学教授,现任东岩文化研究所理长。曾获得韩国国务总理奖、KBS海外同胞奖、美国康涅狄格州总督奖等荣誉。
她出生于1929年的首尔。她本科就读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英文系。大二的时候以全额奖学金作为交换生去美国迪克逊大学学习社会学,后进入波士顿大学攻读社会学和人类学双料博士学位。
1960年韩国发生四一九军事政变,进入了长达27年的军事统治(题外话,那一次军事政变的领导者朴正熙就是韩国前任总统朴槿惠的父亲)。在这次政变中,全惠星身为外交官的丈夫被军政府通缉,后申请政治避难带着全家辗转来到了美国。
来到美国后,夫妻俩一起在耶鲁大学教书,他们是耶鲁大学首次聘请的亚裔教授。后来全惠星在美国成立了东岩文化研究所,该研究所致力于研究韩美文化差异和加强韩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母亲,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全惠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她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绝对不要为了孩子牺牲自己
全惠星说:“我怀上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心情很焦虑。我日思夜想怎样做个好父母,怎么才算好父母,加上当时又没有别人的指导,连相关的书籍也找不到。我陷在这样的焦虑中,不能自拔。后来,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回忆起他们对我的教育过程,瞬间,不只是育儿问题,就连人生问题也好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样,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我的父母不是为孩子无条件牺牲的人。他们始终在学习、进步,充实自己的人生,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影响到了很多人,也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很多父母爱孩子至深,可能认为要一切为了孩子,无条件为孩子牺牲,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全方位受到呵护。但是我不这么认为。作为父母,关键在于如何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引导者,帮助他们看到未来、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妈妈要懂得发展自我
全惠星说:“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妈妈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开发自我。要想培养优秀的孩子,就要先提高母亲的能力。母亲对一个家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记得在我的孩子即将进入高中的时候,我也面临过继续工作还是照顾家庭的选择。当时为了从财团那里争取到更多的研究经费,我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工作,并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在孩子面临升学问题,需要对话和勉励时,我仍然选择了孩子们。社会学学会的活动刚好订在孩子正式开学的前夕,在我的专业领域里,这是非常重要的聚会,但是我几乎没有去参加过。”
所以要想成为好的引导者,父母就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计划好自己的人生,日积月累,始终进步,并有能力去帮助和影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三、恩爱的夫妻,更容易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互相尊重,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常常吵架的父母,尤其是常常当着孩子面吵架的父母,他们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出现问题。
互相尊重中会产生忍耐力,这是夫妻相处时很重要的一点。遇到分歧,要懂得尊重和认可,尝试用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粗暴的大吵大闹。
全惠星的母亲曾告诉她一句话:“夫妻之间有差异是好事,这样才会彼此珍惜。”所以全惠星在和丈夫有争执的时候,都会告诉孩子们这是父母之间差异造成的,要允许差异的存在,这样对家庭有好处。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夫妻相亲相爱的过程;感情好的夫妻,肯定会教育出更成功的孩子。
四、懂得聆听孩子的心声,并适当的给予建议
全惠星的二儿子在医大做研究员的时候,有个财团提出了研究课题,他马上积极响应,提出了一整套计划方案。但最后,研究费用却被在他看来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得到了。儿子觉得心里很不平衡,就给全惠星打电话。
“那人的水准比我差远了,结果我的申请被拒绝,他却拿到了项目。怎么能有这么不公平的事。”儿子一开口就抱怨上了。
全惠星跟他说:“孩子,不要认为这件事是你跟这个财团的最后一件事,要把它当做你们合作的开始。毕竟最终结果还没有确定,你还有努力的机会。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研究项目有信心,那就接受结果吧。不要在背后抱怨,那无济于事。去联络评价你研究项目的人,问清楚被拒绝的理由是什么,再找机会说明你方案的优势吧。”
听了母亲的话,儿子特地去找了项目负责人,将自己的方案再次阐述。最终儿子拿到了更大的资助。
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一长大就跟自己有了隔阂,什么事情都不愿因跟父母说,而他跟同学、朋友却好像无话不谈。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首先应该反省这到底是谁的问题。全惠星认为,孩子不跟父母沟通,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跟父母沟通没有意义。一来,父母不理解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来,父母不能提出建设性或者启发性的建议。
如果跟父母说心里话,父母总拿自己的经验大做文章,听不进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选择,那么怎么还能希望孩子愿意跟父母交流呢?
孩子喜欢有力量的父母。只有当父母了解孩子的世界,才有能力去帮助孩子,走进他们内心的世界。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既要放低自己,同时也要抬高自己。
放低自己是说,父母要跟孩子一起面对他们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同时抬高自己是说,父母要善于把握方向,从更高远更周到的角度给孩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父母是孩子的同行者,但同时也是孩子的灯塔,照耀前行的方向,让孩子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路。